這些年,各地經濟發展,人員遷徙如潮,數不盡的湖南人南下打工,為珠三角增添了勞力,也褐藻醣膠帶來了名聞遐邇的湘菜。
  說到湘菜,並不陌生,很多人對毛氏紅燒肉、剁椒魚頭、麻辣子雞等經典如數家珍。湘菜突出一系統家具個辣,且鄉土氣息濃,民間傳曰:湖南人辣不怕。毛澤東也說,大凡革命者都愛吃辣椒。可見湘菜的來頭。湖南廣東是鄰居,往來甚多,紅辣剛烈的湘菜衝擊?嶺南人過於挑剔的舌尖,改造了清淡爽滑的味蕾,也水乳交融了。時間是把篩,當初涌入珠三角的外幫菜經市場篩選,有的式微,有些匿跡,惟湘菜還很火,店面數量名列前茅。
  湘菜在粵多年,是入鄉隨俗的過關鍵字程,酌量減辣,適合了當地人的口味,這叫“新派”登場,生存有道。外在形式上,也多了些花樣,有一回在湘菜館滿頭是汗,大塊朵頤之後,猛一見旁邊餐?上居然擺放?木桶飯菜,一問旁人,答曰木桶飯,我覺得那真是酷。
  這引系統家具起我的興趣,於是,再次光顧湘菜館,別的不點,就來木桶飯。仔細翻看菜譜,發現木桶飯的配菜有好多種:攸縣香乾飯、紅燒茄子飯、酸辣土豆絲飯……價格不貴,十幾元一份,飯菜皆有,辣否隨意,屬鄉土快餐,大眾食品。店伙計很快把我要的“一桶”端上來,好家伙,兩拳來高的木桶,有小盆寬,數塊木料緊密光滑,用鋼絲箍死,竟天衣無縫。桶內鋪?荷葉,發出淡淡的荷香木香。荷葉裹?飯和菜,菜的油汁已滲入飯中,裡外噴香。
  問店家,木桶飯的做法,其實簡單原始,用籠屜把米蒸熟,盛入木桶,再裝入炒好的菜就成。飯菜合一,渾然一體,木桶僅是“包裝”,只是外觀有復古、返璞歸真之感。如北宋魏山《食華集》所述:“蒸者,合陰抱陽,循常往理,其性質朴,其味歸真。”這一餐,狼吞虎咽,直呼痛快。然一想,木桶飯算飯耶?菜耶?或啥也不算,它在湘菜系列的地位,關鍵字大概與嶺南的煲仔飯一樣吧!
  以後,又吃過幾回木桶飯,感到木桶飯特吸油,米越粗吸得越甚,就越香,越開胃,反倒不像精米,感覺不那麼直接。配菜也有講究,全是地上跑的,田裡栽的,手工做的,全無水中游的,都是農家土菜。食材也利用到極致,有一種拆骨肉飯,是把價廉去皮的豬頭骨煮好剔去瘦肉,切碎與尖椒爆炒作配菜,椒辣肉筋,很好賣。而當今,桶內盛飯的荷葉也基本不用了,代之以金屬的內膽,卡在木桶上緣,少了詩意,但可看出店家為降低成本動了心思。
  仔細觀察,吃木桶飯的以男性居多,嗓門大,好咋唬,看那吃相,風捲殘雲般扒完,咂咂嘴就走,近似“粗魯”。極少有見西裝革履,秀氣而食的,那才叫“品相”不對。吃久了,胃撐大,自己都快成了“飯桶”,體重日漸見長。偶有湘贛的朋友來,我也拉到湘菜館,他們說,哇,好多人,只是這裡的木桶不夠大,我們那裡的農家餐館,米飯都用大木桶熱乎乎盛滿,隨吃隨添,不算錢,一桶頂這十桶!
  聽著,蠻開心。我喜歡人人捧著木桶飯的那種感覺,仿佛個個都是豪傑,回到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宋代。
  (摘編自香港《大公報》 文/霍無非)  (原標題:木桶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e51oepui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